Writings

A place to place some writings

学习要讲究方法

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,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:学习要讲究方法。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事半功倍。

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知识是有屏障的,你想学个东西,但你求知无门。教材非常稀有,想要找到好的教材,非得费一番功夫不可。

但我们有了互联网。

在以前,你能不能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找到那本“葵花宝典”,找到了你就比别人厉害,但现在人人皆可轻易获得“葵花宝典”,此时比的就是学习的能力,看谁能把宝典里的招式学得又快又好。也就是说,决定一个人竞争力的因素中,学习能力占据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的。

所以我认为,学习能力,作为当代人的核心能力,值得我们用心总结和提高。况且,学习贯穿了我们的一生,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能使我们受益终生。

这篇文章包含了我平时总结的学习方法,我写得并没有太明显的条理,只是一条条地列出来,以方便经常拿出来回顾。

兴趣是基座

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天差地别。

如果发自内心地去学习某个东西,那么你会调动全身的细胞,投入到学习中去,你的神经会被充分调动起来。

没有兴趣,谈何学习?要把一个东西学好,兴趣是动力的根源,它就好像是火车上的的锅炉,没有了它,火车就没法跑起来。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激发(或培养)自己的兴趣。

但这并非那么有迹可循。

根据我的观察和总结,一般兴趣是和动机绑定在一起的。比如说很多人学习编程的动机是为了赚钱,这种动机也是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的兴趣的。要么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要学的东西是很有用的,甚至是很有意义的,学习中能体会到很多获得感,这样也能促进学习兴趣。

做学习计划

这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。

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实施的事情都需要一份计划,计划不但提醒我们瞄准重点,还让我们对事情的进展有清晰的认识。没有学习计划“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算到哪里”,这是很不好的。

可以先做一份粗略的计划,当然,在做事情前拟定的计划大概率不是一个好计划(因为必然有一些因素没有考虑进去),所以在开始做事之后,要经常性地、谨慎地调整计划。

计划不是纪律表,要灵活变通。

如果没有计划,很容易忘记学习的重点,也很容易半途而废。半途放弃是学习的大忌。

持之以恒与循序渐进

学习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。

学习最忌讳的就是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。当我们学习一个稍微有难度的东西时,所需的时间甚至可能高达几百个小时,哪怕我们每天都学习两三个小时,时间一长我们也就自然就掌握了。

如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呢?上面说的兴趣是一种,只要有兴趣才能持续学习下去。

费曼学习法

这是一种符合人脑运作规律的学习方法。

费曼认为,他如果不能把一个问题简化到新人的理解水平,那么就表示他自己也没有搞懂。

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理念是“教别人可以促进自己学”,因为你如果能把别人给教懂了,说明你自己也就真的弄懂了。当你学会一个新知识时,你可以试着去教别人,看看别人是否能听懂,以此检验自己的理解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你也说不清楚的地方,那正好可以查漏补缺。

费曼学习法蕴含的另外一个建议是“学习了之后要马上输出,及时的输出会加深我们对刚学知识的理解”。当我们吸收新知识时,进入我们脑袋的知识都是零散的,并非成逻辑体系的。你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去组织这些知识,把它们有条有理地写出来(其实和教别人是一样的,都是在做输出)。

关键就是记住一句话:学习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,不能只是一味地输入。

问题驱动学习

有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叫做基于问题学习,简称 PBL(Problem-based learning),我喜欢叫它问题驱动学习

PBL 是一种学习方法,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思维。它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:围绕着解决问题地去学习。

设想一下,正常的学习方法是怎么样的?往往是先花很多时间学知识,然后做一些“小实验”感受一下知识的实际应用,之后,如果碰到了实际问题了再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,如果没有碰到,那一段时间之后就忘掉。这是学校教给我们的,它没有什么问题,只是效率很低下。

学校教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,这样很容易会让学习者陷入漫无目的的境地。导致一些常见的问题:

• 我学了这些能干嘛?我有必要学这些吗?
• 看不到有什么收益,我一点学习动力都没有。
• 前两天才学的东西,怎么一下就忘了?
• 我感觉学得很慢,感觉自己很笨,一学习脑子就犯困。
• ……

更好的方式是 PBL,PBL 在一开始就是设定好要解决的问题,然后边学习知识边把问题解决掉,整个过程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收获感,还能把知识技能学得更加牢固。

举个学习语言的例子:正常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法,背单词,看文章,最后找人交流。而 PBL 是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之后直接去找人交流,然后发现交流不太流畅之后,再来针对补充学习一些表达,再去和别人交流,再回来补充学习,如此往复。这样不但能很快感受学习的收益,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。在很多情况下,你会发现,PBL 比正常的学习方法好多了。

其他也是一样,比如你要学习编程,可以先设定一个“开发具有 xx 功能的 xx”的目标,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学习,而不是一上来就啃“xx 语言教程”。你迟早会在实现“开发具有 xx 功能的 xx”的过程中去啃“xx 语言教程”,因为你发现你不得不啃“xx 语言教程”,这时的啃才又快又香。

另外,正好说到这个问题了,为什么创业者的成长非常快呢?就是因为创业者每天都在遇到实际问题,然后会被迫/主动地通过学习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。创业者不知不觉就在应用 PBL 思维了。

当然了,不要打着 PBL 的旗号,去功利地挑选知识去学习,PBL 的核心还是通过着眼于解决问题,激发学习主动性,感受学习带来的收获感,从而提升学习效率。

看视频与读书

在教材媒介的选择上,我大概发现了两类人,有些人喜欢通过看视频来学习,而有些人则喜欢通过看书来学习。

但我总结了一条适合大多数人的规律:入门的时候适合看视频(或听课),进阶的时候适合看书(或结构性的长文)。

看视频和学校上课很像,它们都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。让懂的人教你,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,哪些地方是难点,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。这些很小的点拨对初学者来说是很关键的,可以让他节省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。而对于需要进阶的人来说,他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老师给他讲课了,这种情况下就要去看书了,在书中去和那些最专家的人对话,这样才能把自己知识的深度继续延伸。

对于有一些人来说,学习就等于啃书,但这种学习方式或许不适合新手。因为啃书会遇到很多新的概念,这不断让新手受挫。最好还是听懂的人给你讲解,或者找一些提炼性的文章来阅读,再或者找一些入门视频,跟着视频动手做一做。这样你才能脱离繁杂的文字,抓住事物的核心,先对事物有一个大概的认知。这叫做“只见森林,不见树木”。

等到你需要精进的时候再去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或文档。

读书的要点

阅读书籍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。书籍非常便于记录成体系的知识。

我总结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思考:

读最好的书

人生苦短,要读就读最好的书,别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次等的书上。

读最经典的书,尤其是思想的提出者/科学技术发明者的书,如果要读科普书的话,也要读科普大家的书。

各种各样二次解读的书,可以不看。

华罗庚读书法

在读书的流程上,我比较推荐华罗庚读书法,也就是“从厚到薄”读书法。(当然,华罗庚说的书更多的是科学研究方面的书。)

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,看看他本人是怎么说的:

一本书,当未读之前,你会感到,书是那么厚,在读的过程中,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,在每页上加添注解,补充参考材料,那就会觉得更厚了。但是,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,抓住了全书的要点,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,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。愈是懂得透彻,就愈有薄的感觉。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。这样,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,而是把知识消化了。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。我常见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,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还没有抓住重点,还没有消化。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办法,主要的应当是自己抓重点。

“厚”在于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停往里面做注解、补充参考材料;“薄”在于我们对全书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,心中觉得这个书薄了。

系统性阅读

我们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越来越碎片化了,一天中大部分的知识可能都是源自网上零零碎碎的文章。
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我们的时间已经被各种事情切分成碎片,自然就适合碎片化的阅读;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,心态略有浮躁,缺乏耐心。

然后,碎片化的阅读无法让人构建成体系的知识,所以,我推荐系统性地阅读,找几本该领域或该主题的好书,花一段固定的时间来读一读,如果每天的时间不允许,那就把这些书拆分为碎片,填充到生活的空闲中去。比方说我每天只读书中的一个章节,日积月累也能达到系统性阅读的效果。

好书反复读

许多人(包括我自己)对读书有一个误解,认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,读一本书就能吸收一本书的营养。这就导致一种心态,那就是非常在意自己“读了多少本书”,非常在意这个具体的数量。经常在朋友圈就能看到有人说,“这个周末又读了两本书”、“今年的计划是读 50 本书”,这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。

但是我们好好想一下就知道了,读书并非吃饭,我们每次一次的读书都只能消化书中的一小部分,知识在传递到过程中会大比例地衰减,真正化为读者所有的,恐怕寥寥无几。

所以,读书要反复阅读,反复吸收。把一本好书阅读一百遍,比读一百本书可能都更有收获。当然,值得我们反复读的一定要是好书,那些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书。这个反复读的过程也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沉积的,并不是说读完一本书又马上再读一遍,机械地去累积次数,而是读完之后放一段时间,在生活工作中品味一下书里的内容,然后一段时间后再去读,这样才好读出另外的味道。所以我推荐,可以时不时把好的书拿出来翻一翻,温故而知新。

总结起来就是,我们应该追求读书的质量而不是数量,丢掉“吃饭式”的读书思维。

找最棒的教材

与上所说“挑最好的书来读”一个道理,这也我秉持的理念:拿最棒的教材来学,事半功倍。

尽量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,找到最好的教材。

感谢互联网,现在只要你稍微做一些检索工作,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世界级的优质教材。

有时候想学习一个东西,于是上网找了资料来看,看了半天发现很吃力,看不懂,产生抵触心理了。运气好会话能找到很好的教材,这种教材都会循序渐进地安排内容,编写教材的人也很专业,跟着这样的教材来学,会学得很有成就感。

技术的原作者写的书,理论开创者的书或者论文,反正不管怎么样,秉持着一个原则:找到第一手的资料。

除了第一手的资料外,还有一些非常好的书,比如说一些经典的科普书籍,虽然作者不是理论的开创者,但是他却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说清楚,那么这种书也是非常好的书。

重视基础知识

作为程序员,我就拿我熟悉的领域来举例子。

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大概有这些:操作系统、网络协议、编译原理、算法与数据结构、硬件原理等。

如果一个程序员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扎实,那么他将会很快上手应用层的开发,做事情也会又快又好,也不用担心技术发展太快而跟不上。但是许多程序员更愿意花时间去琢磨编程语言特性、开发框架这些东西……这些都不是编程中最本质的东西。这些东西只要稍微一变化,你可能就搞不懂了,付出的时间也就相当于浪费掉了。

所以,我们要充分学习那些经年不变的东西,也就是那些基础知识。

从投入和产出比来看,学习基础知识其实是一笔非常好的投资。

连接现有知识

《贪婪的荷尔蒙》里说过一句很好的话,它说:创意就是把脑子里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。

这是一种对创意的本质的解释:创意就是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。

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对现有事物进行组合产生的。